全國各地“十四五”能源發展規劃,這里全都有
瀏覽次數:945
發布時間:2021-01-28 02:52:12
作者:admin
自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》發布后,全國各地紛紛響應,并在近期均發布了本省十四五規劃建議相關規定,現為大家整理了全國各省市區“十四五”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能源相關內容,其內容如下:
廣西
構建多元能源保障體系。大力發展風電、太陽能、氫能等清潔能源,深度開發水電,積極穩步發展核電,適度發展清潔煤電。推進全區城鄉用電“一張網”,加快綠色智能電網建設,增強農村、邊遠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。
理順油氣管網體制,健全油氣管網體系,實現天然氣“縣縣通”。建設智慧能源系統,加快綜合供能服務站建設,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。推動北部灣沿海能源綜合儲備基地建設,提升油、煤、氣等應急儲備能力。強化能源監測預警,保障能源運行安全。
云南
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。加快布局綠色智能電網、能源互聯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,實施“源網荷”一體化建設,促進能源就地消納,完善能源產供銷儲體系。優先布局綠色能源開發,加快建設金沙江、瀾滄江等國家水電基地,加強“水風光儲”一體化多能互補基地建設,推進煤電一體化基地建設,化解電力結構性矛盾。
優化電力輸送通道布局,加快骨干輸電網架和配網建設,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和先進制造業的電網基礎設施建設,深入推進農網改造升級,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,優化提升西電東送能力。完善油氣管網規劃布局,推進全省油氣管道“一張網”建設,大力提高全省工業用氣占比,推廣天然氣利用。
黑龍江
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。加快實施“氣化龍江”,推動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建設,統籌推進省內天然氣干支線管網建設,加快儲油儲氣重點項目建設,建立多層次天然氣儲備體系。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,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,爭取建設以我省為起點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,實現500千伏電網市(地)全覆蓋、220千伏電網縣(市)全覆蓋,完善電網網架結構。加快配電網智能化升級改造,補齊農網短板,構建堅強智能電網。
江西
聚焦光伏、鋰電等領域,培育若干國際一流企業,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集聚區。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,力爭在高性能儲能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。此外還要著力完善能源基礎設施,堅持“適度超前、以電為主、多能互補”,推進一批支撐性電源點項目建設,爭取國家支持建設第二回特高壓入贛工程,構建“一個核心雙環網+三個區域電網”的供電主網架,統籌推進油氣管網、新能源等項目建設。積極推行清潔能源,發展綠色建筑。大力發展節能和環境服務業,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。推進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、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。
陜西
推動能源化工產業清潔化高端化發展。實施煤化工延鏈強鏈行動,拓展煤油氣鹽多元綜合循環利用途徑,加快發展精細化工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,延伸產業鏈、提高附加值。推進大型煤礦智能化建設,加大煤炭優質產能釋放,狠抓油氣產能建設,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。
調整優化煤電布局,積極發展風電、光電、生物質發電,加快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。加強輸氣管網、儲氣庫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,擴大電力外送規模。高水平建設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和延安綜合能源基地,推進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和產業化示范,著力構建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,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。
重慶
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推進清潔生產,發展環保產業,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。支持萬州及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,走出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新路徑。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,建設長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和長江生態環境學院,打造“長江風景眼、重慶生態島”。
完善能源保障體系,建設智慧能源系統。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,系統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,大力發展5G、工業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中心等,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、設施數字化。
貴州
加快推進現代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。深入實施國家“西電東送”戰略,建成“三橫一中心”的500千伏骨干電網網架。加快城市配電網改造,實現城鄉用電服務均等化。推動燃煤發電機組改造升級,淘汰能耗和排放不達標機組。優化調整水電布局。全面實現“縣縣通”天然氣,建成完善國家級干線、省級支線和縣級聯絡線三級輸配體系。健全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,建設西南地區成品油戰略基地。
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電網改造,推動城區、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具備建設條件的加油站充換電設施全覆蓋。構建“貴州能源云”智慧管理系統,申建國家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和國家數字能源基地。
大力發展基礎能源和清潔高效電力,做優煤炭產業,扎實推進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,推進煤層氣、頁巖氣、氫能、地熱能等加快發展,著力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
天津
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。堅持用“綠色系數”評價發展成果,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工業體系、建筑體系和交通網絡,建立健全生態型經濟體系。大力培育節能環保、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,加快推動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,積極發展綠色金融。強化清潔生產,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,發展綠色制造。
制定實施力爭碳排放提前達峰行動方案,推動重點領域、重點行業率先達峰。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,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,推動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,開展節水行動。持續減少煤炭消費總量,大力優化能源結構,打造能源創新示范高地。
河北
建設張家口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、國家級氫能產業示范城市,以及構建綜合能源體系,加快清潔能源設施建設,推進堅強智能安全電網建設,完善油氣管網,強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;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推進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、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。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,大力發展光伏、風電、氫能等新能源,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。
山東
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,以核電、氫能、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,前沿新材料、關鍵戰略材料、先進基礎材料等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,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。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和煤電結構,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、氫能,拓展外電入魯通道,穩步推動核電、海上風電項目建設,完善油氣儲輸網絡;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、節能環保、生物醫藥等產業。
海南
建設清潔能源島。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,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行動。大力推進產業、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。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。大力推廣循環經濟,發展全生物降解、清潔能源裝備等生態環保產業,推動昌江清潔能源產業園建設。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,規劃建設全省充電樁設施。
遼寧
培育壯大氫能、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產業,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,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。超前布局未來產業,面向增材制造、柔性電子、第三代半導體、量子科技、儲能材料等領域加快布局,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和標志產品,形成新的產業梯隊。加強遼河儲氣庫群等能源儲備基地和通道建設。
湖北
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。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,努力打造全國電網聯網樞紐、全國天然氣管網樞紐、“兩湖一江”煤炭物流樞紐。建設一批大型支撐電源,有序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建設堅強智能電網,優化輸送通道布局,爭取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,提升城市供電能力。加快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和煤炭輸送儲配體系建設。構建能源生產、輸送、使用和儲能協調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
吉林
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。把握技術革命發展趨勢,超前謀劃由前沿技術帶動的新興產業,突破移動信息網絡、云計算和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工程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技術,培育壯大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企業。
創新發展氫能、風能、太陽能、生物質能等新能源,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,建設吉林“陸上三峽”工程,擴大“吉電南送”,撬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。大力發展產業融合衍生的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重點加快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及產業化,實現衛星裝備及應用技術設備制造批量化生產,推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、人工智能系統、精密機械、先進傳感器等加快發展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密儀器與高端裝備產業基地。
湖南
構建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高效便捷的現代化航空網,形成以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國際航空經濟圈。夯實能源保障網,積極爭取“外電入湘”,縱深推進“氣化湖南”,建設煤炭、油氣等能源儲備基地,優化管網布局和能源調度。完善儲能設施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、換電站及車路協同基礎設施。夯實能源保障網,積極爭取“外電入湘”,縱深推進“氣化湖南”,建設煤炭、油氣等能源儲備基地,優化管網布局和能源調度。
北京
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機制,優化能源結構。高效利用地下空間資源,科學構建綜合管廊體系,引導市政設施隱形化、地下化、一體化建設。增強能源、水資源戰略儲備,加快天津南港和唐山LNG儲備設施建設,推動南水北調中線擴能、東線進京工程市內配套項目,建設西郊、密懷順等地下蓄水區,完善城市供水管網系統。大幅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,主城區積水點動態清零,建設海綿城市。
上海
優先將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,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,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,加快培育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新增長點,延展綠色經濟產業鏈。在公共領域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,推進充電樁、換電站、加氫站建設,倡導低碳綠色出行,加快構建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綠色交通體系。
安徽
要協同推進長三角能源應急供應保障基地建設,統籌整合兩淮煤電基地、長三角特高壓樞紐和綠色儲能基地,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新模式。實施“新基建+”行動,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、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中心、超算中心、城市大腦、充電樁等建設。加強骨干電網、城鄉配電網和兩淮電力輸出通道建設,完善“三縱四橫一環”省級主干天然氣管網,建設智慧能源系統,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。
浙江
深化電力、天然氣體制改革。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能源供應體系,構建電油氣“三張網”,打造長三角清潔能源生產基地,完善油品儲備體系,打造國家級油氣儲備基地。
內蒙古
根據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,有序有效開發能源資源,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,推動形成多種能源協同互補、綜合利用、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,構建綠色、友好、智慧、創新現代能源生態圈。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,加強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,提升能源全產業鏈水平。
嚴格控制煤炭開發強度,推動煤炭清潔生產與智能高效開采,推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,大幅提高就地轉化率和精深加工度,打造煤基全產業鏈。穩步推動煤層氣、頁巖氣、地熱能、生物質能等開發利用,推進碳捕集、封存與利用聯合示范應用。
大力發展新能源,推進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,壯大綠氫經濟,推進大規模儲能示范應用,打造風光氫儲產業集群。
山西
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。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,加快煤礦綠色智能開采,推進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,將碳基新材料作為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,大幅提升煤炭作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。加快增儲上產步伐,推動非常規天然氣高質量發展。鞏固電力外送基地國家定位,加快外送通道建設,提升跨區域配置電力資源能力。
促進可再生能源增長、消納和儲能協調有序發展,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。加快用能結構和方式變革,建立完善有利于能源節約使用、綠色能源消費的制度體系,促進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提升能源科技創新策源能力,加大能源技術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力度。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現代化能源企業。
到“十四五”末,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全面完成,“五大基地”(即“全國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、非常規天然氣生產基地、電力外送基地、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和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”)建設初具規模,現代能源體系基本形成。
寧夏
構建能源支撐體系,加快建設能源產供儲銷網絡,合理開發煤炭資源,穩定石油生產銷售供應,推進青石峁、定北氣田開發,實施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工程,實施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及配套新能源項目,推進電網主網架升級加強,實施青銅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,建設寧夏能源(煤炭)物流交易中心。清潔能源重點發展配套裝備制造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廣東
推進能源革命,積極發展風電、核電、氫能等清潔能源,建設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、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。倡導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。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,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。
四川
統籌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。建設中國“氣大慶”、特高壓交流電網、水風光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,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,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。實施“再造都江堰”水利大提升行動,推進引大濟岷、長征渠等重大工程建設,完善“五橫六縱”引水補水生態水網,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。
河南
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撐體系,推進能源革命,謀劃建設外電入豫新通道,加快國家主干油氣管道建設,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建設沿黃綠色能源廊道,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。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,統籌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環境、水災害治理,全面建成十大水利工程,實施重大引調水和水系連通工程,規范實施引黃調蓄工程,完善旱引澇排、豐枯互補、內連外通、調洪防災的水安全保障網。
甘肅
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鞏固發展新能源、新能源裝備、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,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,發展儲能裝置等具有較大潛力的新興產業,加快氫能、動力電池等產業化步伐。推進能源基地建設,用好國家優化輸電通道布局機遇,開拓省外電力消納市場,建設以多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為支撐的電力輸送大通道,加大新能源基地式開發力度,持續提升電力外送能力,推動新能源老小場站提質增效,提升河西清潔能源基地供給能力和就地轉化效率。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,配套建設相關設施。
江蘇
優化能源結構,按照國家規劃推進煤炭削減行動,推進氣化工程和“外電入蘇”,整合資源、有序發展海上風電。
青海
創建能源革命綜合試點省,建成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。打造海南、海西清潔能源基地,推進黃河上游水能資源保護性開發,開展水風光儲等多能互補示范。實現“青電入豫”工程滿功率運行,開工建設青海至中東部地區特高壓外送通道。加快智能電網建設,發展能源互聯網,完善全省主網架結構,提升匯集輸送能力。推進大電網未覆蓋地區延伸工程,實現全部鄉村通網電。
加強油氣勘探開發和儲備能力建設,建設千萬噸級油氣當量生產基地和原油戰略儲備基地,健全高原油氣供應網。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調峰設施建設,擴大天然氣管網覆蓋面。推廣城鄉清潔取暖,推進三江源清潔供暖工程。建設黃河上游儲能工廠,推進化學儲能設施建設,創建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。
福建
優化能源基礎設施布局,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,建設智慧能源系統,打造綠色、智慧、安全的現代化電網。推進“五江一溪”防洪工程、沿海防潮工程,加強大中型水庫、引調水和堤防工程建設,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。